在水稻种植中,高产的主要原因在于田间管理。古人说,水稻30%靠种植,70%靠管理。那么,农民,您的田间管理情况如何?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水稻种植技巧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你可以看到你做了什么。
1、注意移栽苗木质量
水稻插秧时,要注意插秧质量。拉线移植幼苗。水田浅1厘米至2厘米时,移栽秧苗,秧苗移栽后立即浇水保护秧苗。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左右时,正是插秧适宜期。水稻秧苗移栽规格为行距30厘米,株距12~13厘米,每穴3~4株。
株高大、穗大、分蘖力强、杂交水稻品种可插2~3株。
机械移栽,建议控制好每天移栽的亩数。插秧机需要控制好插秧速度,以免缺苗。要合理安排插秧时间,综合考虑天气、插秧机的损坏和保养等因素,如果天气不好,推迟1-2天也是可以接受的。
2、查田补苗
移栽苗木时同时补苗。补苗到位,不留死角。补苗费工。想想后期即使几个人在地里走一天也能补多少苗。不要害怕幼苗不生根。
另外,补苗后,应及时将残苗移出田间。
3、移栽后水层管理
移栽后一定要及时浇水护苗。在此期间,幼苗的根系在移栽过程中受到伤害,吸收能力降低。它们对水非常敏感。如果移栽后缺水,苗木返青缓慢甚至会导致苗木死亡,而水过深也会影响正常返青,也为潜叶虫提供了繁殖条件。
绿化期水层管理:移栽后在深水中护苗,2/3水深浇水。幼苗没有被淹没。
分蘖期水层管理:返青后浅水灌水,3-5厘米水层,浅水增温促进分蘖、早期生长和快速毛发生长。阳光可直射茎干,提高水温和地温,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系发育,促进水稻早分蘖。
分蘖末期,田间分蘖数达到计划的80%时,可晒田5-7天,防治无效分蘖。
晾至田间地面湿润或鸡爪出现龟裂,稻叶变绿,基部变圆变硬。田干后进行浅水管理,干湿交替。晒田使大气直接进入土壤,增强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此外,晒干后幼苗新根数量增多,促进根系向下延伸,扩大根系活动范围,增强吸收能力,促进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增强纤维合成茎,控制节的伸长 伸长提高抗倒伏性,为大穗、大粒奠定基础。晒田降低植株间的空气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破坏病菌、虫卵的繁殖和传播条件,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适时适量施分蘖肥
氮素营养在水稻分蘖中起着主导作用。分蘖,使叶片迅速变黑,是促进早分蘖的主要措施。
早稻品种分蘖期短,移栽后7-10天必须施一次分蘖肥。有效分蘖末期,若有效茎数明显少于预期的适宜穗数,宜适量施分蘖肥,促进分蘖稳定生长。
5、化学除草要及时
杂草生长快,吸收养分的能力强。它们会与水稻争水、争肥、争光,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二次封闭应以丙草胺、苯并氮杂胺、吡嘧磺隆等高安全性药剂为主。推荐使用撒拉1+1(55%苯并噻唑+50%杀虫双)》二次封闭,即除草防虫。主要防除稗草、野草、狗牙根等杂草,和射手座。
定植后15-20天,可及时进行第二次除草。喷敌敌畏、窝大壮、丁草胺、除草剂、神锄等。行除草。对少量的特草和大面积的草很难消灭,最好用人工拔掉,最好在分蘖期结合翻耕。
需要注意的是,施药后要注意水层的管理。水层以5-7厘米为宜,保水5-7天。深部导致药害。
6、防虫管理要及时
俗话说,“有水的地方,就会有虫子”。水生害虫可吸食水稻根系和幼苗的汁液,造成幼苗营养缺乏和组织损伤,影响光合作用,易造成水稻幼苗不生长或生长缓慢或停滞,易引起病害发作。
水田常用的杀虫剂有“三唑磷”、“毒死蜱”、“马拉硫磷”、“阿维菌素”等。一般来说,农药的施用量取决于水层的深度。水层3-5厘米,每公顷用2斤农药;水层在5厘米以上的,每公顷使用3斤农药。
另外,同时要注意观察,田间出现苗瘟、蛀心虫等症状造成明显枯鞘时及时喷药。
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田间管理非常重要。无论是施肥、灌溉还是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很重要,赶快收藏小编分享的种植技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