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池塘不仅需要水质管理,池塘水草的管理对水产养殖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养殖项目需要的水草种类以及池塘水草养护管理的方法。也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河蟹塘水草的养护管理。
一、影响河蟹塘水草生长的常见因素
1、蟹塘池底缺肥或水质太肥 螺蛳过多导致水质不佳,或新开的蟹塘有机质少,水草难以生根生长。因此,对于新开的池塘口,翻耕后要进行曝晒,形成成熟的土层,然后大量施有机肥植草。水质施肥过多会降低透明度,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使水草难以生长。水质过大的池塘,可以通过换水或加螺蛳来解决。养殖过程中可定期使用菌剂和腐植酸钠调节水质,增加透明度,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并使用长根钾肥促进水草的生长。
2.草有附着物
由于水质差、浑浊,大量污染物附着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镜检发现,多为各种藻类、纤毛虫、有机物或螺卵。附着物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枯萎甚至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普遍使用调水产品,以保持水质清新,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
3、清塘药残过多或清塘不当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过高等。对于使用过多石灰或硫酸铜等重金属的清塘,药性失效后应及时换水,降低浓度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水生植物的危害。
4、水位、水草密度对水草的影响较大
以伊乐藻为例,当伊乐藻的头茎叶距水面40-50厘米时,茎叶茂盛、翠绿,根系抓地力强;当草头离水面不到30厘米时,茎叶开始慢慢变黄;当草头离水面30厘米时,虽然叶子多,但茎开始老化,严重时开始腐烂。当草头露出水面时,茎叶变黄变黑,从上到下开始腐烂上升。因此,若水草密度过大,应及时拉出池塘。
二、水草常见问题及处理
1、水草老化
原因:经过3个月左右的生长期,水草过于茂密,阻碍了水体循环,尤其是水草暴露在水面,受到阳光照射后,停止生长。一段时间后,根部腐烂,水草上浮,水质变差,水质变红变黑。
处理:老化的水草要及时去头(剪)。过密的水草及时拉出渠道,一般5米左右拉出2米的渠道,增强水体的流动性。若水草出现黄根、黑根、烂根等情况,应先进行氧化底处理,然后进行脱毒处理,施草肥处理。
2、水草害虫
原因:虫害多发生在雨季,以伊乐藻和轮状黑藻多见,尤其是黑藻类易发生红虫和白线虫(毛蠓幼虫)。在 7-15 天内吃完叶子。
处理:池塘要彻底清净,病虫多发季节控制水位淹没草头10厘米。勤换底,少量多次施草肥,增强草根抓地力,增强水草抗虫能力。定期施用复合菌肥和氨基酸肥料,以培育出良好的水色,避免使用农家肥和化肥。如果已经出现害虫,可用阿维菌素产品杀灭,7天后再杀灭。杀虫后要及时解毒调水。
3、水草浮起来
原因:一种情况是草根烂了,白天浮,晚上沉;随着水温升高,河蟹的食性会慢慢转向植物性饵料。如果中后期水底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水草上浮(多为苦草),严重时7天左右池塘就会长满草。全部浮出水面,严重影响水质,最终影响河蟹的生长和蜕皮。
(1)水草因根部养分不足而出现浮漂的处理方法:种草前将池塘翻耕,有利于水草生根。水草定植后,要定期施长根肥、长草肥,让水草长得“稳扎实实”。雨季要注意换底,提高池塘底部环境减少了细菌的生长。对于已经变黄变黑的水草,可以先用氧化底改,再施草肥,让水草重新长出新根生长。
(二)河蟹钓草造成水草上浮的原因及解决方法:①饵料不足,导致河蟹钓草。处理:增加喂食量。 ②河蟹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治疗:在饲养过程中应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输入。 ③突然的天气变化导致河蟹应激。治疗:随便泼V
C
+葡萄糖。 ④池底破损。处理方法:平时勤换底。 ⑤河蟹感染细菌性疾病或寄生虫。治疗:对症治疗。 ⑥水体浑浊,底部溶氧不足。处理方法:勤排毒,勤换底,减少水中毒素,增加底底溶氧。
4、水草开花
原因:水草进入缓慢生长期,容易老化。此时水草容易出现黄、黑、烂根等现象。处理:可减去水草头的1/3,以减少水草头的顶端优势。将水位降低到距水头后草头20厘米左右,及时添加长根肥和肥水膏,然后每隔2天加水2~3厘米,直至水位适宜,并始终保持水面以下20厘米左右的水草。水草初生要注意:水清浑浊时不打,草脏烂时不打,水浓绿时不打。水草启动后及时换底施肥,利用复合菌稳定水体。
5、水草疯狂生长
原因:①根系营养不足,茎叶细长。 ②水质稀薄,透明度过大,光合作用过强。 ③水位低。 ④前期种植的水草过多,投喂的饲料过多。 ⑤水生植物种类单一。危害:①水草过于茂密,影响河蟹的活动范围,形成“懒蟹”。 ② 水草太密会影响用饵。 ③水体流动性差,影响水体溶氧。 ④ 高温水草漂浮腐烂,水质恶化。
治理:加强管理,前期种草时安排好种植位置和密度,要有多种水生植物;定植后定期施长根肥,促进根系生长。当水草过于茂盛时,应及时人工捞出多余的烂草,留出草道,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水草生长过快时,加深水位,使草头浸没水面30厘米,以抑制其生长。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养殖河蟹的养殖户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站!
来源:《科学养鱼》
作者:卢伟、刘旭、许放、王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