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村养猪技术

2022年农村养猪技术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养猪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一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2、近年来为了减少养猪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很多地区开展了生猪的生态健康养殖。养殖户们对于什么是生态健康养殖非常感兴趣?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的方向发展。据农业部统计,2012 年 3 月,全国生猪存栏 4 亿头,比 2011 年同期增长 5 4949万头,同比增长 3 年)。但是在养猪业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猪粪尿中总氮、总磷平均含量高达 0 0

环境保护一直是养猪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如今仍然是传统的养猪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小户饲养生猪。所以相对集约化、规模化的养猪厂而言,这些小户养殖规模小,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技术和生产水平都很低,将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最终会被淘汰掉。这表明,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急需改变。生态化生猪养殖方式不仅能够降低农民养猪成本,而且能够有效防止猪疫病的发生,保证其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养猪生产效益,减少养猪的环境污染,使农民走专业化生猪养殖致富之路。生态养猪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能够促进传统生猪伺养方式的改变,并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那什么是生态养猪技术呢?

生态养猪技术有时也称为“自然养猪法”或者又叫做“生态养猪法”。相对于生猪的常规养殖而言,生态养猪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牧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基本原则,以猪为牧业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要素,用农业生态工程方法协调环境、生物等关系,有机地组织生猪生产的体系。它是一种跨学科行业,它是以养殖业为主体,以对猪场的废弃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核心,实行农牧结合,做到合理利用、互相促进,是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系统工程。生态养猪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财力等,通过物能的多次循环利用、增值而获取最大的生物量。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将猪作为农业生态系统必要的元素,农牧结合,利用种植业和养猪业的协同关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有效解决了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优及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猪肉虽然是在大众的呼吁下诞生的,也符合大众的要求,但是生态养猪模式一时也无法普及到全国各地。因为,目前我国猪肉消费需求量大,尽管现有养猪模式问题重重。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不安全的食品受到人们的抵制,这就使得生态化养猪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生态化养猪技术的成熟和生态化养猪规模的扩大,生态化养猪产业将会逐步占领市场,替代传统的养猪产业,最终将成为某些以养猪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

5、生态养猪有哪些特点呢?

生态养猪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养殖环境没有污染,解决了粪便处理和恶臭难题,变废为宝,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二是食物源主要以原生态食品为主,如野草、野菜、豆粕、瓜蔓、有机谷物杂粮、农副产品等。采食野草和一些植物根、茎可提高猪的抗病力,特别是有目的的饲喂一些保健型中草药,能针对性地预防多种常见病,使猪肉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三是繁育和养殖可采取养猪-沼气-种植-养猪的全生态化良性循环养殖模式,努力做到养猪过程的零排放、零污染,生产出最安全环保的放心猪肉。四是生猪实行原生态放养,缓解了高密度饲养条件下猪群高发病率的潜在风险,整体抗病力得以提升。五是放养尊重了猪的原始生活习性,天然形态的食品就是最好的保健品。阳光、运动、清新空气等自然环境条件可锻炼调节猪的机体适应力,增强抗应激力,避开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对多种环境应激因素高度敏感的缺陷,进化出自身的免疫抵抗力。

6、主持人:这是生态健康养猪的5大特点,也可以说是5大优点。第一点您就提到没有污染,解决了粪污处理的难题。朱老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专家:畜禽粪污既是严重的污染源,也是宝贵的资源。生态猪场环境污染控制的核心是资源化综合利用。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立足点,按照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原则已成为养殖行业粪污处理的基本原则。规模化猪场应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充分利用沼气、沼肥和沼液,形成以养殖为中心,以沼气为纽带的多层次、多用途的生态循环系统,推动生猪生态养殖的发展。

国家农业部总结了各地试验成果,提出了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概念,推出了“南方猪-沼-果”,“北方四位一体”,“西北五配套”三大模式,拉开了全面实施沼气科学生态农业工作建设的序幕。

猪场排出的粪便污水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经过脱硫、脱水等净化措施,经过输配气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用于养殖场生活用气、锅炉燃烧、猪舍取暖以及发电等;沼液不仅作为优质饵料,用以喂鸡、喂猪、养鱼、养虾等,还可以用来浸种、浸根、浇花,并对作物、果蔬叶面、根部施肥;沼渣经过处理后制成有机肥料可以提供给果蔬基地,是优质和绿色食品的生长营养肥料。沼肥的综合利用可以促进有机肥的施用,节约化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

7、具体怎么做?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控制: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控制粪污的总量;二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减少粪污的排放

8、那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控制粪污的总量。具体需要做哪些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及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合理选址是保证规模化猪场安全生产和控制污染的首要措施。在规划上,首先要根据猪的特性去考虑选择养猪场的位置,一般要远离居民区选择一个水源丰富、交通方便、电源充足、地质较好的地方,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在山区或者是丘陵地区,还得考虑选择一个背风向阳的位置。如果所选位置具备了以上的条件,就可以考虑猪舍所处的地形去设计,

9、在总体布局上,有没有什么原则呢?

利用生产:猪场的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来规划和布置建筑物,有利于生产,便于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利用防疫:规模猪场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要保证正常的生产,必须将卫生防疫工作提到首要位置。一方面在整体布局上应着重考虑猪场的性质、猪只本身的抵抗能力、地形条件、主导风向等几个方面,合理分布圈舍,满足其防疫距离的要求;另一方面当然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生态养猪法应尽量多的利用生物性、物理性措施来改善防疫环境。

利用运输:猪场日常的饲料、猪及生产和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非常繁忙,在建筑物和道路布局上应考虑生产流程的内部联系和对外联系的连续性,尽量使运输路线方便、简洁、不重复、不迂回。

利用管理: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做到既分隔又联系,位置要适中,环境要相对安静。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又便于生活、管理。

必须选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接受工业“三废”污染及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区域。地方病高发的地区不能作为无公害猪养殖基地。从地势地形上看,理想的猪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略带缓坡的地方。其次从土壤、水源和水质上看,土壤最好的沙壤土,一般选择没有养过或者至少没有发生过大规模传染病的地方。水源必须清洁可靠,水质要无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水质受土壤成分影响很大,如果土壤中某些矿物质元素缺乏或含量过高,地下水中通常也会出现同样问题。尽可能对水质分析后再使用。平时要加强水源的管理和定期卫生监测等工作。如果水质较差,应采取净化消毒措施后再使用。再者就是周围环境。要考虑交通和防疫,除交通便利外还要与主要交通干道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3KM内无大型化工、采矿、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污染源;距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公共场所1KM以上。最后,选址时一定把猪粪尿等的处理方法考虑在内,如果猪场周围有大量农田,将大大有利于接纳猪场的粪便、污水,从而减少这些废弃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9、主持人:第一步我们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控制粪污的总量,

第二要确定适度的养殖规模。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养殖区、限养区(适度养殖区)、禁养区。禁养区内禁止饲养畜禽;限养区内在环保、规划等许可的前提下允许已经存在的养猪场存在,但不得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区内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区域环境容量确定养殖场的规模与布局、经营方式与组织办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三项措施相配套的生产模式发展规模化养殖。

10、除了这些,还有什么需要做的吗?

大力宣传畜禽养殖污染的严重性,要把环保工作放在养殖场生存的重要位置,提高规模化猪场全体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防止任意排放粪污的现象发生,从意识上解决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

11,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健康养猪,要想处理好猪粪,不造成环境的污染、不增加额外开支,就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控制粪污的总量;二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减少粪污的排放。前面的节目我们介绍了第一点,下面我们继续介绍如何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减少粪污的排放。

推广环保型饲料,配制氮基酸平衡日粮,实行阶段饲养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随着猪体重的增加,维持需要减少,脂肪组织液积增加,这样所需日粮的营养浓度逐步降低。将猪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每降低1%,氮的排出量则减少8

合理利用饲料添加剂 当动物肠道内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活动增强时,会导致蛋白质转化为氨、胺和其他有害物质,而合理利用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可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的过多生成,降低肠内容物及粪便中氨的含量,使肠道内容物中的甲酚、叫噪、粪臭素等含量减少,从而减少粪便的臭气。另外,在饲料中添加双歧杆菌,粪链球菌等均能减少动物的氨气排放量,净化猪舍内空气,降低粪尿中氮的含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畜禽粪污沼气处理技术,保证粪污资源化利用 规模化猪场粪污成份复杂、COD 浓度较高且存在部分有机氮,此类物质的有效降解和转化是脱氮、脱磷等处理工艺的前提和关键,高效的猪场粪污处理技术是降低污染物的重要措施。同时,规模化猪场沼气工程的有效运行也是保证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环节。

科学设计猪场内部布局和规范生产工艺流程 规模化猪场场区布局要根据地形,地势和风向等自然条件科学设计,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污水处理区与无害化处理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不交叉;生产区内种猪区、保育与生长区分开,出猪台与生产区保持严格隔离状态;生产区相对独立,按流水线设计工艺流程,改善猪舍内小环境,降低单位产量的粪污排放。具体规划布局时应考虑有利于防疫、 方便管理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种猪舍要求与其他猪舍隔开, 形成种猪区。 种猪区应设在人流较少和猪场的上风向或偏风向, 种公猪在种猪区的上风向, 防止母猪的气味对公猪形成不良刺激, 同时可以利用公猪的气味刺激母猪发情。分娩舍既要靠近妊娠舍, 又要接近保育舍。保育舍和生长育肥舍应设在下风向或偏风向, 两区之间最好保持一定距离或采取一定的隔离防疫措施,生长育肥猪应离出猪台较近。在设计时, 使猪舍方向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成 30 ~ 60 度角,使每排猪舍在夏季得到最佳的通风条件。总之, 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 充分利用有利因素, 从而在布局上做到对生产最为有利。在生产区的入口处, 应设专门的消毒间或消毒池,以便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

隔离区。包括兽医室、 隔离猪舍、 尸体剖检室、 病死猪处理间、 粪污贮存和处理设施等, 应设在整个猪场的下风向、 地势较低的地方。 兽医室可靠近生产区, 病猪隔离间等其他设施应远离生产区。

粪便处理区。污水及猪粪处理区位于下风向, 由剖检室、 污水及猪粪处理场等组成。猪场应有专门的粪便处理场地,粪尿池的容量和处理符合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环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