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位于湖北省鄂州市碧石渡镇的两栋26层“养猪大楼”建设完成,并将在8月底迎来首批入住的母猪和小仔猪,这一超现代化的猪场频繁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上。据了解,该猪场共有两栋猪舍,每一栋有26层,占地面积为60亩,造价高达40亿元,完全投产后依靠这两栋猪舍就能实现年出栏60万头生猪的目标,按照每头猪可以提供90kg的猪肉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为18
如此规模的养猪场需要配套一系列的硬件设施才能正常运行,据报道,每一栋猪舍的一楼都配有中央控制室,由控制室统一制定每一层楼、每一个养殖点位的饲料和饮水投喂,污水处理则位于地下一层。从第三层往上的每一层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猪场,每一层都设有妊娠母猪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等,猪舍内的通风是通过环控系统事实检测,由智能通风系统对猪舍内的温湿度、有害气体含量等进行控制。
这一个超级养猪场投产之后将会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养猪场,也有望成为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内劳动效率、绿色生态、综合成本更低的现代化生猪养殖牧场之一。可就是这么一个超现代化的猪场,业内人士却普遍并不看好,这是为什么呢?
1、粪污处理、废气处理难度很高
最近10年时间内我国养猪行业就经历了三轮环保风暴,第一轮环保风波主要是拆除一些离村庄较近的违规猪场。第二轮环保风波起始于中央环保督查,清退力度也更大。第三轮的清查力度有所收紧,主要排查的是养殖场粪污处理不到位的猪场或者偷排直排粪污的猪场。
中小猪场的粪污都存在如此大的难题,那如此数量的生猪集中到一起,其粪污处理难度和废气处理难度可想而知。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技术指南,500头生猪存栏的猪场产生的粪污就需要配套113
2、回本速度慢
当前普通猪场的生猪育肥成本在7
3、疾病防控难度更大
当前对于猪场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养殖成本高,也不是猪价便宜,而是疾病,尤其是非瘟,虽然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国内养殖场基本找到了非瘟的防控方法,但面对无孔不入的病毒依然不断有猪场发病,这其中不乏大型养猪场和集团化猪场。大猪场因为涉及到的人员更多,物资进出更加频繁,非瘟的防控难度比小猪场更大,而养殖量如此集中的猪场防控难度一定更大。
传统集团化猪场的猪分布在各个地区,即使一个猪场发病其他猪场也能通过努力幸免于难,而这个猪场每一层都相当于一个规模化猪场,一旦有一层发病,其他楼层想不发病的难度非常高。
目前,国内搞楼房养猪比较成功的是杨翔集团,养殖量排名前几名的牧原、温氏、新希望、正邦等的楼房养猪反而处于起步阶段,楼房养猪会不会成为新型养猪模式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