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一周反弹超30

猪价一周反弹超30

导读:尽管上涨很快,但养猪户可能还不能松一口气。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D: jjbd21)

作者李裴涛武

编辑周李景云

图/虫

最近一段时间,跌势不休的生猪价格出现了持续数日的快速反弹。

根据中国养猪网的数据,一周前,6月22日,生猪价格(三元外,下同)12。

这一轮上涨是否意味着生猪价格在短时间内已经跌至谷底?

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事业部研究员魏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生猪价格上涨最关键的原因是超跌。目前只是短期反弹,但12元左右的价格近期应该已经比较低了。

对于养猪户来说,已经进入了“亏损区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信息显示,6月21日至25日,全国猪粮均价为4。

浙商期货研究员徐心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在6月中旬调查后发现,许多养殖户表示,猪粮价格大多在4。

超跌后反弹

中国生猪网数据显示,生猪价格从年初最高价突破36元/公斤后,6月22日最低价降至12.5%。

是什么推动了生猪价格的反弹?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后,已经到了很多养殖户的底价。很多农场判断,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不大。此外,不少大型养殖企业近期也没有继续增加生猪出栏量。最后一个原因是猪肉消费市场略有好转,特别是高考后,导致餐饮需求增加。”魏鑫说。

徐心澄表示,生猪价格的反弹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这期间下游消费有所回暖,屠宰企业也纷纷提价收购。消费很难有一个好的数值衡量,但与正常年份相比,6月中旬,超市的猪肉消费量仅为正常年份的60%左右,而这一数值最近已上升至70%左右。此外,还有供给的影响。之前的头部企业数据显示,生猪屠宰重量在下降。从侧面说明目前超重的猪其实也在逐渐去库存,这是好转的迹象。

“所以,这两天农民付出代价的意愿非常强烈。此外,弦上收储政策也带来了额外的利好情绪,强化了持价意愿。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卖出更好的价格,导致短期价格上涨。”徐心澄说道。

他所说的收储政策,是国家发改委6月28日发布的信息: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号规定,6月21日至25日,猪粮比价进入一级超跌预警范围(低于51),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收储。

徐心澄指出,现在进入一级预警区间,理论上可以立即收集储存。但是现在的政策主要是情绪化的,实际效果可能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强。收储的目的是托市,不是让猪价暴涨。

“预计实际实施收储后,猪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而是围绕养殖户养殖成本线(目前自收自支养殖成本线为17元/斤)波动。”徐心澄说。

魏新也指出,国家启动收储对市场情绪有明显影响,但实际效果如何还要看执行的力度。

下半年进入“上涨区间”?

尽管涨得很快,但养猪户未必能松一口气:这次下跌更多是前期超跌反弹造成的,大部分还在亏损区间。

那么,这种增长有可能持续下去吗?生猪价格之前是否达到过底价?

魏鑫认为,如果我们从长猪周期来看,价格dr

徐心澄还认为,这种上涨是短期的,在过去的两天里,猪价已经开始出现稳定的迹象。

“首先,生猪的情况只是惜售。前期的产能和库存还没有完全消耗完,后期肯定会挤压市场。集中出货肯定会导致猪价下跌。我觉得这个回落期是7月初或者更晚。因为7、8、9月份是生猪价格高、利润旺盛的传统时段,很可能大部分养殖户都不愿意卖猪,等待这个时间集中出栏生猪。”徐心澄说。

此外,他指出,根据他们之前的研究结论,超重猪仍占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在调查的县中约占30%),这部分猪不能再囤积了。那么,7月份的出栏任务不仅要剔除超重的猪,还要剔除当前标记的猪。生猪供应预计较为充裕,预计猪价短期内会有所回落。

需要注意的是,此轮猪价反弹并未对猪肉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6月22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1。

不过,徐心澄认为,下半年猪价应该会有上涨趋势。因为生猪季节性明显,下半年价格普遍高于上半年。而且今年连续下跌的时间比往年都要长,所以上涨很有可能会晚一点开始。

更晚结束,导致将延续这个上涨趋势到明年春节。

魏鑫表示,下半年猪价的走势,取决于养殖户的决策。如果养殖户意识到此次反弹并非季节性反弹,仍然持续去库存,那么对8月份之后,进入季节性旺季的猪价,就会起到利好作用。

“我们看好在7、8月份生猪持续出栏之后,下半年猪价的季节性上涨,尤其是春节前可能出现一个高点,生猪价格达到20元/公斤以上。但是如果养殖户认为8月份猪价一定反弹,仍然采取压栏不出的策略,继续增长生猪产能,增加猪肉供给,那么下半年即使反弹,我们也不会看到特别高的价格。”魏鑫说。

南财快评:如何看待猪肉价格波动的趋势

去年以来,猪肉价格可谓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去年国内猪肉价格不断攀升,经历秋季短暂回落之后,再次返回到了上升轨道。2020年12月30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已达每公斤35

今年初,全国生猪价格经历年初小幅波动后开始出现大幅下降,截止到6月23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已跌至每公斤14

回顾今年初以来的猪肉价格下跌,供给恢复或为主导因素。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让不少养猪户和企业暂停补栏,导致了生猪产能下降。伴随着非洲猪瘟防控的逐步加强,生猪产能得到快速恢复。截至2021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实现连续16个月增长。

为在价格高点及时盈利,且对猪肉价格预期过于乐观,去年底部分养猪户和企业急于出栏,造成生猪供给短时增加,由此引致的价格持续低迷,使得养猪户和企业迟迟不愿出手,以至于大量标猪长成了肥猪,只能于今年上半年被迫出栏。

与此同时,2020年为应对猪肉市场供给不足,中央储备冻猪肉全年投放38次,累计投放量达67万吨。另外,2020年通过进口猪肉缓解供给偏紧局面,全年共进口439万吨,同比增长108

出栏量的增加、国家储备冻猪肉的大量投放以及猪肉进口量的激增使得国内猪肉供给逐渐恢复,今年上半年的价格下跌,正是对去年以来国内猪肉市场供给能力大规模释放的集中反应。

从需求侧看,春节后进入消费淡季同样也是价格持续下跌的重要原因。

半年来的价格下跌,让不少猪企陷入深度亏损,养猪户开始抛售退场,甚至部分头部猪企也提前开始减少存栏量,因此,猪肉市场近期在供给端面临一定程度的收缩。另外,六月末伴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全国餐饮消费市场进入活跃期,在供需双方的作用下,近期猪肉价格开始出现小幅反弹。

根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国内生猪产能和猪肉价格将基本恢复正常。从当前的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价格走势看,国内猪肉市场基本与《方案》规划的预期目标相差无几。

考虑到前期生猪价格已跌破成本线,猪企集中度有所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且尚未完全解决非洲猪瘟影响,同时伴随着猪肉价格繁荣期带来的玉米价格上涨,仔猪费用、人工费用增加以及屠宰、流通等环节的成本加成,生产要素的价格刚性作用也将逐渐体现,预计下半年猪肉价格下行的可能性较小。

可以预判,在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前提下,伴随着压栏大猪被市场消化,猪肉价格仍将季节性反弹,并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上涨至合理区间。

近三年猪肉价格的跌宕起伏为国内猪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确保今后国内猪肉市场保持价格稳定,政府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

科学的预警指标构建能够及时反映出市场的供求信息,为企业生产提供先导性决策信息。根据6月2日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除“猪粮比价”外,“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和“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成为新增预警指标,进一步加强了生产和市场监测,提高了风险预警和储备调节工作的前瞻性,有助于政府及时引导养猪户和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节奏,推动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防范再次出现大波动。

此外,《预案》还通过设立三级预警区间,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发力空间,提示养猪户和企业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二是分类设置猪肉储备。

《预案》依据政府猪肉储备的不同定位,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国家层面常规储备主要用于满足市场调控和应急投放需要。临时储备是结合此轮调控实践、积极借鉴其他有关重要商品储备建设经验提出的,主要是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产能大幅下降时进行收储,以稳定生产预期,实现“托市”稳产能。同时,储备规模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运用金融工具降低损失。

年初,国内首个活体交割的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生猪期货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国内生猪供需基本面,但期货套期保值为养殖、屠宰、贸易等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保值增值的渠道。

四是借助科技创新实现稳定发展。

我国生猪种质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未来可通过产学研深度协作加强种猪培育,提升我国种猪自给率,降低仔猪成本。其次,要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疫情。在长期中建立我国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稳定发展。

(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研究员;裴韬武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为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专栏文章。)

本期编辑 林海铭 实习生 彭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