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猪为什么会飞

风口上的猪为什么会飞

下一个通风口在哪里?

01

“异常”风

8年前的中关村,一锅小米粥汇聚了13位创业者;8年后,小米作为国产科技品牌的一面旗帜,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正是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带领小米一路走来的创始人雷军身价近200亿美元。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这句名言被无数创业者奉为经典。

找到风口一直是雷军的信念。从他成立的投资公司可以看出,123354是资本,跟风。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自己实践起来很难。出路是什么?大趋势是什么?风口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这些太难把握了。

中国近几十年最大的风口是什么?是改革开放。

40年前,大家几乎都在同一个赛道和起跑线上。

40年后,有人拥有自由财富,成为“先富”;有些人勉强能过温饱线,被归为“要富的人”。

怀孕是运气,婚假有风险。实现财富自由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创业,要么投资。

成功无非就是站在风口浪尖上。

“风口”,通俗点说,就是一个社会的热点、重点、焦点。但是,能把猪吹起来的,往往不是正常的风。

02

1980年代: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兴起出现在中国经济改革之后。当时正好是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求低成本代工场地的档口。

比如与台湾省省仅一水之隔的福建莆田,就成为承接台湾省制鞋业转移的目的地。

当时农村没有工业,没有资本,但是有大量的劳动力。

为了在农村发展工业,一些地方打出了一个“新”的口号:永不出境,永不入厂,永不进城。

呼吁农村乡镇建设当地第三产业,吸纳当地就业,创造税收。

在浙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当其他农村还在农耕的时候,企业就在这里诞生了。然后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中有能力的会计和技术骨干出来创业办厂,带动一方致富。

整个80年代,乡镇企业每年为国家提供农业补贴资金近400亿。作为参考,到1990年,全国税收3000亿。

在农村经营组织逐步放松管制和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碰撞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壮大,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

莆田的鞋子,温州的皮革,东莞的玩具,成为那个时代商业大潮的最好注脚。一大批赶了风的人发了财。上世纪80年代搞乡镇企业的企业家,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

03

90年代初:下海经商。

1992年小平南巡后,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得到提振,全国数百万官员到深圳考察。今年,最多的时候,深圳市政府接待处同时接待了60个代表团。

体制内的人天然拥有信息优势,能嗅到风向的变化。国企、机关干部职工纷纷辞职或停薪留职,从事商业经营,投资办厂。

据《中华工商时报》统计:

1992年,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

几年后,“九二派”在中国工商界的崛起成为一段佳话。

改革后的90年代,听起来时间很近,似乎现代化程度也很高。事实上,中国人民才刚刚脱离小农社会,骨子里的重农抑商、重官思想并没有改变。

但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却成了富二代的父亲。

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往往是无利可图的。然而,在那个时候,做生意的市场是alm

80年代末到90年代,年长的朋友应该对“涨价”有印象。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M2在建国后进入了疯狂扩张时期。目前,我们的M2每年增长10%左右,让人不堪重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M2的扩张速度一度达到50%以上。

据统计,官方CPI通胀率在18%左右,1996年的物价指数膨胀到1980年的14倍!物价飞涨,促使人们花光所有的钱。不花钱,居民就得多交通胀税。

因为消费市场近乎饥渴的需求,90年代下海经商的人赚足了“第一桶金”,创业者正式完成了原始积累。

04

90年代:股市

中国股市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张的,那时的股市不成熟,暴涨暴跌,其暴烈程度,与现在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90年代是股民的天堂,单以指数来看,1990年-2000年上证涨了20倍。

与现在A股“十年磨一点”的史诗级“慢牛”行情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1992年8月,120多万人从全国各地涌向特区深圳,抢购新股认购抽签表。他们日夜排队,一系列失控在8月10日夜间引发混乱,深圳市政府紧急应对,称其为“8·10”事件,民间则称之为“8·10”股疯。

1992年3月,深物业挂牌交易,上市第一天收盘价11元,对比前一年10月底发行时的每股3

上海更热闹,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涨停板限制,上证指数从前日收盘的617点升到1266点,涨幅高达105%。

其中轻工机械涨幅最大,达470%。前所未有的超级牛市中,许多抢占先机的普通人摇身变成百万富翁,而那时一个内地职工兢业业上班,月薪最多两三百块。

股票刚发行就8个股票,称之为老八股。全中国炒股票的资金都围绕这八个股票转,手持认购证的全部发财,而且根本不用脑子,等于是别人硬送你钱。

一牛到底,买到就是赚到。

05

新世纪:楼市与互联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人多、地少、百废待兴”,亟需一个高爆发、深潜力的产业来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显而易见,这一重担非楼市莫属。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国务院颁布划时代的23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宣布终止坚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那一年,中国建设银行发出了中国的第一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国正式踏入商品房的时代。

此后便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中国房产总市值一骑绝尘,达到了65万亿美元。而其他发达国家,美国房产总市值为30万亿美元,欧盟20万亿美元,日本1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房产总市值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

目前,中国住房的价值占股债房市值比例为71%,即股债房产三者市值相加,其中房产比例超过7成,是所有发达国家中国比例最高的。

从1980年算起,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20倍;同样也是这40年,中国的房屋均价增长近40倍。

这还只是平均房价,具体到经济发达城市,上涨得更为可怕。

1990年,上海最贵的房子也不过2000多一平;如今优质学区的一套“老破小”又何止20来万一平?涨幅超百倍不止。

如此,收入和房价一对比,40来年涨的工资等于没涨。而在早年成功上车并持续投资房地产的人,无疑吃到了最大的时代红利。

通过持有资产来获得财富的人甩了闷头做事靠劳动报酬获取财富的人不知多少条街。

而与房地产市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便是中国的互联网经济。

1998 年,新浪模仿雅虎。

1998 年,QQ 模仿 MSN。

2000 年,百度模仿谷歌。

2003 年,淘宝模仿易趣。

2009 年,微博模仿 Twitter。

2012 年,滴滴模仿 Uber。

在模仿和抄袭中,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进入快车道。

甚至可以说中国互联网 20 年,就是抄袭的 20 年。某位传奇大佬曾经骂自己的产品经理:

创什么新,连图标都给我抄袭过来。

从诞生至今,几乎所有模式都直接复制国外模式,不仅善于模仿,而且还很会跟风,一夜之间冒出无数个 b2b、p2p、sns 网站,没有谁在意这种模式是否有侵权之嫌。

但就是在这样的模式运行下,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依然一飞冲天。

其背后是互联网的普及。

2005年,中国的网民人数迅速增长到一亿以上。随着网民规模的快速扩张,中国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中国的互联网迎来了它的转折点。

2009年之后,随着国内2G、3G网络的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用户迅速增长。

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

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APP不断兴起;美团、糯米、饿了么展开团购大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渗透到人们生活。

互联网渗透到人们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

8亿的市场有多么庞大,用脚指头都能想象的出。

海量的市场催生出一众互联网巨头。

深圳的腾讯,杭州的阿里,北京的美团和快手,上海的拼多多。

个个市值都以万亿为单位。

富豪榜2021年大佬排名中,腾讯的马化腾站在了榜首的位置,拼多多的黄峥紧随其后,其次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个个都是出身互联网行业。

06

风口到底怎么形成的

创业能否成功要靠命。

所谓命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借势成事”。

简单说,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通过对每一次风口的复盘,可以发现风口的形成无非就四点原因:经济周期、货币宽松、制度改革、技术下沉。

中国实体经济经历过三次史诗级创业潮:

1982-1988年代乡镇企业潮

1992-1996的下海潮

2003-2007的工业化浪潮

很多没有背景的普通人通过这三波创业潮实现了阶级跨越。这三波创业潮都离不开经济周期,分别对应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速最高的三个时期,都达到了年化两位数的GDP增速。

在此之后,GDP增速逐渐降低,实体经济创业越来越难,普通人白手起家的例子越来越少。

货币宽松带来的风口就更好理解了。货币超发,市场上流动的钱变多了,多出来的钱总得找个去处。80年代的商品涨价、90年代的股市疯狂、09年至今的房价暴涨,这些都与货币宽松有很大关系。

80年代的商品经济探索催生了乡镇企业繁荣,92年的全面开放带动了下海潮,90年代的资本市场改革带动了股市繁荣,0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使学金融的学生享受到空前的就业牛市。

历次变革的背后是巨大的发展机遇。

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速会长期处于中速或中低速增长,也是我们常说的“高质量发展时期”,靠经济周期形成的创业潮一去不复返。

但每一次发展逻辑的改变,都蕴藏着机会。

就拿疫情中全球大放水来说,大多数人都还怕看到相关的消息,认为媒体是在制造焦虑、传播焦虑。如果是有足够投资眼光和商业头脑的人,最喜欢的便是这类事件的发生。

一般人只看到了放水带来的通货膨胀,忽略了放水意味着货币宽松,史诗级的放水换个名词便是史诗级的机遇。

疫情过后,市场洗牌与内外环境的变化是铁定会发生的。印出来的海量货币,会逐渐沉淀到各类资产中,如何发现、锚定优质资产,便能掌握未来财富密码。

如今,中国开始逐渐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打造以消费为主的内循环经济靠拢,人民币国际化、耕地所有权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环境保护和碳中和、人口政策和养老体系、振兴传统文化等等大方向都已经明确,未来的风口就藏在这里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