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9批储备冻猪肉投放市场

春节前9批储备冻猪肉投放市场

近日,国家发改委(NDRC)表示:自9月起,猪肉储备将分批投放。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屠宰节奏。这也是国家发改委今年首次向市场投放猪肉储备。选择9月份作为投放储备猪肉的时间有什么特殊考虑?猪肉储备投放市场会给市场带来什么蝴蝶效应?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做出简要的解读和预测。#发改委将再次保障猪肉市场供应#

你为什么选择9月份作为储备猪肉的时间节点?为什么选择9月份作为投放猪肉储备的时间?其实只要了解一个正常年份9月份猪肉市场的变化,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众所周知,二季度由于天气炎热,猪肉消费低迷,我国猪肉市场处于传统消费淡季。但进入9月以来,随着天气转凉,猪肉消费开始逐渐升温,猪肉市场正式进入季节性消费旺季。所以也有“金九银十”的说法。

除了季节因素,还有节日的拉动作用。九月,除了大学、中学、小学开学,还有中秋节,接着是国庆节。再进一步,腌香肠,过年,春节等等。总之,在正常年份,每当有节日,都会带动猪肉消费的增长,进而拉动猪价上涨。因此,从9月份开始,猪肉的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需求将明显增加。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随着最近猪肉价格的上涨,一些农户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开始非理性育肥。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研判,虽然近期猪肉价格上涨较快,但生猪产能总体处于合理水平。非理性抑制和二次育肥的增加,不仅减少了当前市场猪肉的有效供给,助推了猪肉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增加了未来猪肉价格陷入大涨大跌的可能性。

因此,国家提前预期到猪肉需求集中释放带来的风险,提前干预,不至于让猪肉价格大幅波动。所以,无论是前期的收储,还是现在的投资收储,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市场,有利于稳定供求关系,从而稳定猪肉市场价格。

当然,从存储和投资本身来看。虽然冻猪肉收储明确是国家行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中央储备有限,大部分储备肉由具有储备资质的屠宰企业完成。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如果储存后四个月左右没有储存,就要进行轮换储存。

但显然,这次的肉类储备更重要的意义,是从之前猪价上涨后的调控,转变为可能上涨前的预防。一方面是由于未来需求增加后猪价可能上涨,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也是对非理性屠宰和二次育肥养殖户的风险信号。未来猪价不会有明显上涨,提醒养殖户理性屠宰,规避风险。

今年首次投放猪肉储备,猪价企稳?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投放冻猪肉一般有两个条件。一种是达到二级预警,即猪粮价格达到10。

我们来看看过去储备肉储存后的市场表现。非瘟疫之后,国内猪肉价格大幅上涨。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处于连续投放高峰。基本上是以一个月3~4次的频率投放。可见,存储是一个连续的动作。除了稳定猪价,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市场的心理预期和投机行为

从市场供给来看,根据典型养殖企业统计数据,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能繁母猪进入去产能阶段,环比处于下降趋势。其中,2021年9月,去污率达到5。

总之,9月份以来,随着节日的增多,猪肉消费将逐步恢复,进入年内消费高峰期,叠加养殖端惜售意愿强烈。所以未来猪价受政策影响,或将出现阶段性回调。但从前期猪价回调的实际表现来看,难以突破下方支撑位,也从侧面印证了市场供应偏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猪肉价格仍可能高位震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