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粮安天下!要想实现生猪产业平稳发展要用好这“两只手”

猪粮安天下!要想实现生猪产业平稳发展要用好这“两只手”

“猪食天下安”,以六畜猪为首。猪和食物一样,在国民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关系到国计民生。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养殖体系,保障生猪基础生产能力,完善生猪产业稳定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目前生猪产能已基本恢复,但猪肉价格下降,养殖成本增加,给生猪产业和市场消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形势,如何打破“猪周期”,促进养猪业尽快回归健康稳定发展轨道,是相关部门和养猪业经营者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1让好政策助推行业稳步发展

生猪产能的恢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国家高度重视疫情后生猪产业生产能力的巩固和保护,如推进生猪生产科技进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种猪和能繁母猪保护机制等。原农业部副部长尹曾表示:稳定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不低于4000万头,这样产能和市场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此外,政府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也会防止生猪产能的过度恢复。为避免出现“猪伤农”现象,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和形势研判。农业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曾总结说,要做到“肩上有责”、“手上有招”、“心中有知”,首先要确定省级政府负总责,任务层层分解到市县乡;二是要从环评、土地、禁入区划定等方面提供保障。第三,要及时收集500个以上养猪场的月度数据,准确监测产业情况。可见政府在政策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保护生产,促进发展。

国家储备肉是应对突发事件、平抑肉价波动的重要手段。9月15日,发改委表示已启动年内第二轮收储。这一轮收储持续时间更长,规模更大。17个省份将率先开展或启动收储,其他地区也将在四季度开展收储。加强猪肉储备能力建设,有利于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确保生猪和猪肉消费季节性、周期性变化有序稳定,提振养殖户积极性,减少养殖户恐慌现象。为充分发挥国家猪肉收储的作用,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加强猪肉收储能力建设,运用科学合理的收储机制和模式,使猪肉的储存量与供需水平相匹配。

未来几个月,随着收储“托市”效应逐步显现,叠加秋冬和节假日,猪肉消费将呈现景气和需求增加的态势,生猪价格可能会逐步回升。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彭绍宗建议,屠宰企业和肉类食品加工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补充库存;同时建议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预判决策,将生猪生产能力保持在合理水平。

除了生猪收储,生猪稳定生产供应的长效机制同样重要。今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发布01030

面对非疫常态化和猪周期的大起大落,虽然国家层面有相关政策,如保生产、猪肉收储等,但企业还是不能坐视不管。用好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科学合理调整生猪产能,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应对。现在的养猪业不能一味的拼规模。应重视育种质量和品牌价值,积极淘汰落后生猪产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母猪繁殖力。

让市场成为断网之剑。

生猪养殖业在用好政府相关引导和扶持政策的同时,要用好“另一只手”3354市场的作用。为了增强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保证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反向机制的作用,加快生猪产业经营者的升级,促进优胜劣汰,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最近业内有一种声音想引入生猪保护价收购。对此,农业农村部回应称,——生猪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农业农村部认为,现阶段不应实施生猪保护价收购,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于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其他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交给市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已经完全放开,生猪价格也早已放开。市场的放开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政府不应该干预保护价格。同时,各地生猪生产成本差异较大,质量标准难以统一,收购价格和补贴标准难以掌握。

从农业农村部的回应中,不难看出,生猪产业已经能够尝试依靠市场的作用,不断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比如各地生产成本差异大,质量标准难以统一,恰恰说明一些养殖经营主体迫切需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选择能够降本增效的养殖模式,努力提高生猪养殖质量。生猪养殖业市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只要很好的分析和把握市场规律,相信养殖业务主体在生猪养殖行业是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

目前是养猪。

殖产业进行重要转变的特殊时期,是产业各方深度构思谋划的关键节点,运用好政策和市场“两只手”,在平稳发展中努力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促进降本增效,加快转型升级,相信很快就会实现产业发展快速破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