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养猪业两大未解之迷,一是有多少猪,二是需要多少猪?

透视!中国养猪业两大未解之迷,一是有多少猪,二是需要多少猪?

在中国的农业界,“猪粮天下安”的说法几乎家喻户晓。作为世界粮食安全的基础,其重要性自然不需要过多解释。“民以食为天”,人总是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

其实“猪粮天下安”这句话至少应该有两个代表意义:粮食天下安,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然而,猪和食物的重要性可能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包括历史、生理、文化等许多方面。

几千年来,在物质供应不充裕的情况下,猪肉代表了比粮食更高级的食物来源。中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像中国一样喜欢、能吃、善于吃猪肉。历史上“猪食天下安”只是一个经验总结,对于其中的原因并没有非常具体明确的解释。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系统地解释这种说法了。在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些重要指标中,如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统计和计算中,猪肉价格占有非常大的权重,猪肉价格的变动会显著影响CPI的变动。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猪食安天下”的真谛。

按理说,既然猪在中国农业中如此重要,我们对猪的研究应该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我们在研究一个行业的时候,通常首先需要明确市场空间的大小和现有的供给能力,这样才能搞清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任何产业研究都离不开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点,即“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但实际上,虽然我已经从业近10年,但笔者还是没有搞清楚中国养猪业的两个基本问题,即生猪供给和猪肉需求。咨询了很多业内比较有经验的专家后,答案并不一致。由此看来,这两个问题真的可以称之为中国养猪业的两大未解之谜。今天就为读者列出来,希望这两个未解之谜能尽快找到答案。

未解之谜1:中国有多少头猪?

这个问题困扰了整个行业很久,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能得到各方认可的数据。但是这个问题真的极其重要。就国家而言,必须掌握家庭财富,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经济的脉搏在运转。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分析市场空间,预测行业趋势,决定公司方向。所以这个问题堪称中国养猪业的头号未解之谜!

为什么要在这个标题上加“原创”?业内人士都知道,自2018年8月2日中国出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到现在整个养猪业陷入水深火热还不到一年,目前仍然看不到明朗的曙光。所以这里要加上原文,因为现在不一样了。当然,问题中的原文也不是指具体的时间点。如果硬要问是指什么时候,姑且认为是指非洲猪瘟爆发前的3-5年。

1982-2020年全国生猪产量(来源:《中国猪业》杂志)

纵观近几年正常年份(不含2019/2020年)国内生猪存栏量,连续几年基本在6.8亿-6.9亿之间波动。按照中国14亿人口计算,基本符合业内广为流传的“两人一猪”的说法。但是这个数据可信吗?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个数据的合理性。

猪肉生产出来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吃,除了能吃,没有其他目的。一头正常出栏的猪按110斤计算,出栏率按低标准的70%计算,约为77斤,猪肉约为150斤。按照“两人一猪”的说法,一年365天,中国人平均每年要吃75公斤猪肉。平均每个人每天吃“二两肉”。

按照上面的算法,结合我们每个人的经验,每天吃“两两肉”似乎并不难,那么上面的数据合理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1.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虽然小孩和老人都要吃猪肉,但根据经验,猪肉的主要消费人群在15-60岁之间,男性明显比女性消费更多的猪肉。15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消费的猪肉比主要消费者少。而且近年来,受健康饮食等各种观念的影响,50岁以上人群对猪肉的消费也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中国生猪屠宰结构的影响。

以上数据是按照猪的标准屠宰体重计算的,但是熟悉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猪达到110斤的时候屠宰的比例是多少?这个答案恐怕是比较低的。大部分猪基本都是120斤以上才屠宰,更何况很多地方还有屠宰超重猪的习惯,也就是“牛猪”。

考虑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就猪肉的主要消费者而言,这种“二两肉”可能会变成“四两肉”,这个数据非常值得怀疑。我还是喜欢吃肉的,目前还年轻,应该会吃很多。但是仔细想想自己的日常生活,问了身边很多朋友,答案都是一样的:每天吃不了四两猪肉。

这样一来,今年公布的7亿头的数据确实非常值得怀疑。那么中国有多少头猪呢?笔者搜索了相关资料,各种数据和各种说法打架是很常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当之无愧是中国。

养猪业的第一大未解之迷!

  未解之迷二:中国到底需要多少猪?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次于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原来的国内生猪供应问题的,那么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到底需要多少猪的问题就是关于市场空间或者说市场容量的问题。

  多年以来,业内都把一个数据即国内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作为预测国内生猪行业价格走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广泛认可的基本能够达到供需平衡的数据是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要保持在3800万头,结合国内养猪的平均生产水平,基本对应每年供应约6.9亿头的生猪。按照这个数据来看,低于3800万头,表明生猪供应偏紧,价格不久就要上涨;高于3800万头,表明生猪供应过剩,价格不久就上下跌,养猪可能进入亏损。但是笔者同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凡是在国内进行生猪价格预测的,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几乎就没有一个预测准的,以至于在猪场老板这个对生猪价格高度关注的群体内流传了一种说法:在中国预测猪价的都是耍流氓!

  这种现象就很值得思考了,这说明中国到底需要多少猪大家也是不清楚的,不过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出现在养猪行业中,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养牛、养鸡等多个行业中。曾经国内有不少研究奶牛行业发展的人士,很多在做关于国内奶牛产业发展空间的研究时,喜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比如说他们会这样算:

  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每年牛奶摄入量是多少多少斤,中国现在每年能生产多少牛奶,然后按照国内的人口数量进行简单计算以后得出国内现在每人每年牛奶摄入量是多少多少斤,然后一对比,差距巨大啊,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啊,饲养奶牛前景一片光明啊!在这种看来似乎没有问题的分析之后,于是开始有大量资本涌入奶牛饲养行业,一时间成为了新的热门投资领域。但是对国内奶牛产业稍微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国内饲养奶牛的不少企业长期挣扎在亏损的泥淖中难以自拔,媒体之上也不时出现奶农忍痛将牛奶倒入河中的报道,更是证明了这种简单的数学计算预测是极不靠谱的。

  关于牛奶消费的问题,我们先不去讨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能够支撑每人每天一斤牛奶的消费需求,首先来看一下在饮食习惯上是否能够适应,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更为重要或者说更为基本。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每天喝一斤牛奶恐怕不是喝不喝得起的问题,而应该是受不受得了的问题。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不少人讨论过,得出的答案基本也是一致的:每天喝一斤牛奶,这个真喝不了!国人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决定了每人每天喝一斤小米粥或者大米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牛奶真的不行,更何况我们还要考虑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成人都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国内牛奶的消费需求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巨大!

  2020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分省分布(来源:《中国猪业》杂志)

  回到养猪行业本身,在进行产业研究时有没有存在类似的问题也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至少在笔者看来,关于国内到底需要多少猪的研究除了已有的历史性的数据作参考以外,至少还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长期的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影响。

  这个因素实际上影响非常巨大而且难以调整,无论是日渐加深的老龄化,还是年轻一代人口在数量上的大幅下降等,对猪肉消费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客观上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猪肉的消费可能会是一个下降的趋势。

  2.饮食习惯与健康观念的变化。

  笔者长期在全国各地参加或召开面向养猪人群的会议,近年来注意到一个变化:每当会议结束进行会餐时,餐桌上最后剩下的总是那么几道菜,基本都是以猪肉为主做的菜如红烧肘子之类的,反观餐桌上的烧鸡、烤鸭、牛羊肉、鱼、海鲜等基本所剩无几。这种情况不禁会让人去想:中国人不喜欢吃猪肉了吗?是不喜欢吃了还是不敢吃了?不敢吃是因为不懂还是因为健康观念变化了,害怕得“三高”?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但是这种现象出现背后的原因应该更值得我们关注。

  由此看来,中国到底需要多少猪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动态的,可能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这个问题堪称中国养猪业的第二大未解之迷!

  面对养猪这个数万亿产值的庞大的一个行业,有无数的人在这个行业的上下游拼搏奋斗,关于这个行业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以上这些仅仅是小编关于行业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也仅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同时时间所限,成文仓促,如有不当之处,欢迎业内人士共同交流切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