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管理:酸化剂在断奶仔猪中的合理应用

猪场管理:酸化剂在断奶仔猪中的合理应用

断奶后,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容易不足,往往导致胃肠道pH值高于消化酶和有益菌的适宜范围,导致仔猪消化不良和消化道微生物紊乱,导致“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因此,依靠外源性酸性物质来改善胃肠道pH值,有利于缓解“仔猪早期断奶综合症”,改善仔猪消化功能,提高仔猪健康水平。本文详细阐述了酸化剂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规范使用。

1酸化剂的分类和特性

酸化剂又称酸制剂,是一种由一种或多种酸和酸式盐组成的饲料添加剂,用于降低日粮酸度和肠道pH值,酸化剂主要包括单一酸化剂(有机酸化剂和无机酸化剂)和复合酸化剂。

1.1单一无机酸化剂

目前使用的无机酸包括盐酸、硫酸和磷酸。目前无机酸中只有磷酸还在使用。虽然比有机酸化剂酸性更强,价格更低,但使用效果较差,所以使用较少,主要作为复合酸化剂的一种成分添加。

1.2单一有机酸化剂

有机酸化剂主要包括柠檬酸、富马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甲酸、乙酸、丙酸、山梨酸及其盐类。柠檬酸、富马酸、乳酸应用广泛,效果较好。有机酸化剂具有良好的风味,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加动物的采食量,进而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

其中柠檬酸是添加效果最好的单一有机酸,在饲料中添加1% ~ 2%时效果更好;富马酸在欧洲应用广泛,用量在2% ~ 3%时效果较好。基于乳酸的饲料添加剂适口性好,代谢能高,具有抑制病原菌的作用,添加量为1%时效果更佳。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1%丙酸可提高增重率;甲酸常用于去除饲料原料或饲料中的沙门氏菌。生产中常用甲酸钙作为饲料酸化剂,在饲料中添加0.6% ~ 1.2%时效果最佳。

1.3复合酸化剂

复合酸化剂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酸化剂按一定比例复配而成。多数复合酸化剂以一种酸为主,多种有机酸和无机酸配伍。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磷酸型复合酸化剂和乳酸型复合酸化剂。

复合酸化剂具有快速降低胃肠道pH、缓冲效果较好、添加成本较低的特点。其使用效果优于单一酸,已广泛应用于仔猪日粮中。一般认为复合酸化剂的添加量为0.1% ~ 1.5%。复合使用柠檬酸的推荐用量为0.75%0.25%。

酸化剂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效果

2.1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仔猪生长。

早期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底腺的产酸能力不强,导致胃肠道的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另外,早期断奶后营养、环境、心理变化的刺激,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完全,仔猪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

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可以提高胃肠道消化酶的活性,提高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崔静等研究表明,在7kg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2%和0.4%的酸化剂(磷酸和富马酸)30天后,0.2%和0.4%酸化剂组仔猪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0.75%和11.39%,料重比降低4.27%和3.40%。

2.2改善胃肠道菌群,降低腹泻率。

哺乳期间,仔猪主要依靠牛奶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来维持胃内的酸性环境。早期断奶后,乳糖来源停止,胃肠道中的酸分泌不足,从而导致腹泻

酸化剂进入仔猪胃肠道后,不仅能促进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繁殖,还能通过降低pH值来抑制或直接杀死有害菌。比如乳酸可以杀死一些病毒和革兰氏阴性菌;富马酸能杀灭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甲酸和丙酸对沙门氏菌、出芽芽孢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酸化剂还能提高胃中蛋白酶的活性,改善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减少日粮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率。王雪玲报道,添加1%的混合酸(0.5%柠檬酸和0.5%乳酸)可使仔猪腹泻发病率降低30%。仔猪常通过母猪的粪便感染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等症状。有报道称,用酸化日粮饲喂妊娠和哺乳期母猪19周后,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下降100%,降低了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的概率。

2.3提高仔猪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

仔猪的免疫力来源于母乳的被动免疫和自身免疫系统的主动免疫。仔猪从初乳中获得的被动免疫在第3周降至最低,但其自身免疫系统在出生后4 ~ 5周开始发挥作用。所以早期断奶是机体对病原体抵抗力最低的时候。早期断奶、接种疫苗等应激因素可降低猪的抵抗力,引起应激反应。

添加酸化剂可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张德成的研究表明,在仔猪饲料中添加0.5%的柠檬酸,可以改善内环境,促进红细胞受体的合成,进而发挥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柠檬酸和富马酸直接参与III

羧酸循环,其形成能量的途径比葡萄糖短,在仔猪发生应激反应时,可快速合成ATP,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3 合理使用酸化剂应注意的因素

  3.1 日粮的种类和组成

  日粮类型不同其酸化效果也会不同,简单日粮酸化效果优于复杂日粮。日粮组成不同,其酸结合力也不同。与谷类饲料相比,矿物质和高蛋白饲料的酸结合力都比较强,日粮加酸后,其效果要被日粮的酸结合力抵消一部分,因而消化时需要较多的酸。

  日粮中不同的蛋白质来源要求胃肠道中有不同的酸度条件,才能获得最佳的消化效果。例如,奶产品要求pH值为4.0,大豆粕和鱼粉则要求pH值为2.5。此外,蛋白质是胃中pH值变化的强抑制剂,过量的蛋白质使酸化剂效果下降。

  3.2 仔猪日龄及饲养环境

  随着仔猪年龄和体重的增长,消化道机能逐步完善,胃酸分泌能力增强,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组成趋于稳定,日粮加酸效果将降低。研究表明仔猪早期断奶(3~5周龄)后头1~3周内日粮中添加酸化剂效果明显,4周后效果降低甚至无效果,早于2周龄断奶也影响酸化效果。

  圈舍的卫生条件、饲养密度、温湿度和光照等各种应激因子也是影响酸化剂作用的重要因素,饲养条件差的地方,酸化剂效果好于饲养条件好的地方。

  3.3 日粮中其它添加剂与酸化剂的协同作用

  一些添加剂如寡糖、酶制剂、微量元素、中草药类等可与酸化剂协同,增强酸化剂作用效果。有研究报道,日粮中添加2%醋酸和250mg/kg高铜与单独使用醋酸相比,日增重提高11.37%~12.92%,饲料转化效率提高0~5.1%,对脂肪、粗纤维和钙的消化吸收影响显著;酸化剂与果寡糖、中草药的互作效应发现,此三类配伍对肠道致病菌较强。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酸化剂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酸化剂添加量大,添加成本过高,限制了其在饲料业中的运用;酸化剂易被饲料中的某些物质中和,失去酸化效果,并且破坏饲料中的维生素活性;酸化剂在胃中解离速度快,抑制了胃酸分泌和胃功能的正常发挥;酸化剂难以到达后消化道,特别是无法到达大肠,不能在整个消化道中发挥调整pH和抑菌杀菌等作用;包被的酸化剂也存在高成本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推出的新型酸化剂开始采用微囊形制剂或脂质保护外膜来解决这些问题。经保护处理的酸化剂在消化道中逐渐溶解,释放出来,可以使酸化范围有效地扩展到小肠部位,所以只要很低剂量就可以具有较大剂量未经处理的酸化剂相同的效果。新型酸化剂由复合有机酸与特殊载体配制而成,具有将酸以气态形式挥发出来的特点,比液态酸化剂的作用强得多,单体丙酸的该类产品0.5kg/t就具有液态双体丙酸2kg/t的抗霉菌效果。

  当前,使用抗生素引发的耐药性、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凸显,促使无残留、无抗药性、无毒害作用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备受关注。酸化剂作为一种安全、无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在未来环保型的养殖业中,酸化剂必将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广阔的前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