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家都在说“三农”。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三农”的真正含义。通过农业专家刘石的讲解,让你了解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小农户的现代化。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大国小农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通过这五句话,可以正确认识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大力推进小农户现代化,实现乡村整体振兴。
1.“没有农业,就没有农民!”
中国的“三农”问题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但并不科学。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类问题。
农业是“三农”的核心,着眼于产业问题和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未来。对于农民来说,是次要问题,重点是从业人员、农民收入、社会地位;农村是一个从属问题,是一个场所、基础设施、环境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农业,因为农业不发展,农民就没有收入,社会地位就没有保障。所以,没有农业问题,就不可能有农民问题。同样,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民就没有地位,农村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所以把农业、农村、农民并列为“三农”问题,混淆了主次矛盾,导致思路不清。
2.“大农业的出路在于效率,小农业的出路在于价值”
谈农业问题,一定要把农业的大趋势讲透。全世界农业的发展,从1970年到2000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人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70年以前,农业生产供不应求,农民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农业以数量农业为特征,追求生产能力的最大化,不断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进步来寻求增产。
但是2000年左右,供大于求,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还是叫数量农业,或者叫“大农业”。它仍然追求数量的最大化,只是表现形式完全变了。通过资源配置、科技进步、组织效率、财务和数据渗透,追求效率最大化。这些国家是美国、南美、澳大利亚和东欧。
另一种农业叫做“小农业”。其目的不是保证供给,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是满足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其特点是绿色、有机、优质农业、可追溯。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台湾省、韩国、以色列、东南亚、中美洲和西欧。
扩大农业,不断创造高产纪录,没有任何价值。必须是产量、成本、效益的最佳点。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农业。它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稳定产量、高质量,不惜一切代价增加产能,已经成为历史。
如果说小规模农业是特色农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看到整个消费有四个层次,第一是吃饱,第二是吃好,第三是健康,第四是附加值。
如果三个人出去吃饭,随便吃,只要能吃,可能要100块;如果你想吃得更好,更卫生,可能要花你100元到200元。如果这些食材新鲜、无污染、绿色有机,标准高,可能在200元到500元;吃品牌是可以追溯的,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证明。你得从300元涨到600元。
所以,大农业的出路在于效率,小农业的出路在于价值,而不是产量的增加。如果我们农业的发展建立在追求数量的基础上,是没有前途的。
3.“现在中国整个农业生产不是产量的问题,而是效率的问题”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几个障碍:
现行土地制度
o有两种。
土地成本会计
费用
种植成本在
效率是因为自动化程度不够。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差别最大的是土地成本,其次是劳动力成本,第三是农业成本。再加上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差,整个农业生产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围绕“三农”,核心问题是农业,农民和农村是附属问题;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大农业问题。小规模农业、有机农业、有机农场只是为了满足特殊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达农
行业的核心是效率,只要效率
如果升职了,还可以继续发展。如果继续追求高收益,逐年递增,这样的高收益是不可持续的。
4.“中国应该探索小农经济的现代化道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军认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形势是小农生产长期存在,这是我们所有名牌农业企业面临的基本现实。现在我们有超过2亿农民,
每户平均土地面积只有半公顷,全国30亩以上的农民只有1032万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地块分散的国家,如何把分散的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如何让小农户更有效地与大市场对接,如何让小农户享受到品牌带来的好处,是我们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政策问题。
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但是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美国、加拿大那样,以大农场为主,这条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我们政策的着力点更多的应该放在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上,通过经营方式的创新,充分挖掘小农户的生产潜力和增收的潜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好我们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强化服务和利益连接,要把千家万户的小农带起来,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受益者,而不是把他们挤出去。要通过增加技术、资本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促进小农生产向采用现代科技和生产手段转变,提升小农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搞品牌建设,不可能把小农挤出去,更不可能消灭小农。但是怎么把小农带起来,要通过引导扶持小农生产,发展绿色优质生态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经营容量,增强小农的增收潜力。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型、合作型的社会化服务,包括积极培育区域性的农业公用品牌,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水平。
在“农产品区域品牌联合体”模式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带动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小农户抱团发展、联合突围,该模式是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下半场和必由之路。
我们说中国区域公用品牌工作绝大多数停留在上半场是指,工作只做了看得见的工作,工作不深入,多做表面文章,指导思想还是过去的旧的一套。
振兴乡村和区域经济,要把农业品牌做出实效,就不能满足和停留在产业规划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上,我们要让工作扎实而迅速地进入下半场,即推行联合体模式:组建扶持一个能够担当区域和产业振兴大任的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在区域公用品牌之上打响一个代表品类的企业商用品牌。只有把市场做起来,让品牌彰显市场价值,才是工作的目的。
5、“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特产,一定是低质低效没有竞争力的。”
产业效率提升的关键点,第一,产业规模化。没有规模化,效率不可能提升;第二,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而不是生产出来了以后再考虑销售,同时产业链要缩短;第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产品和技术;第四,产业金融的对接。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有生产的组织、规划和服务者参与,使这个过程变得完整,加速它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不能跳跃:
第一个阶段是规模化,将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组织起来,第二个阶段是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的操作,能够提升效率,每一批产品都能符合高标准。
然后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包括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设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没有规模化和标准化,现代化无法实现。
最后才是实现产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在于现代化是某一个环节实现了现代化,就可以叫现代化,产业化指的是和市场对接,产业链贯通和金融、数据的融合,我们的生产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生产的,生产出来以后直接可以通过配送,送到各个市场与消费者的手中,整个产业链条是贯通的,所以叫产业化。
特产形成产业化,能够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以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为重点,集中资源有规模地布局建设主导产业,形成生产加工专业化、配套支持系列化、经营体系社会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旅文一体化的良性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内蒙古乳制品产业、河南速冻制品产业、聊城阿胶产业的发展壮大,均是如此。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特产,一定是低质低效没有竞争力的。
作者:刘石长期研究农业,曾任孟山都高管、杜邦先锋公司中国区总裁、隆平高科CEO。现任美来众联(北京)科技公司董事长,为农户提供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和全程服务。本文由神农岛团队编辑,转载或摘录请注明来源神农岛(ID:snd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