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猪价迎来了“五连涨”,很多养猪户不理解。根据全国生猪产能统计,目前产能仍处于过剩状态,也处于一、二季度猪肉消费低谷期。这波猪价上涨的逻辑是什么?
1.交通管制的影响。受北方多地疫情影响,运输受阻,生猪和猪肉运输越来越困难。屠宰场为了刺激当地养殖户卖猪,只能涨价收猪。
2.猪的出栏重量下降了,现在猪价低,材料价格高。对于养猪场来说,降低猪的屠宰重量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可以减少损失。所以大部分养猪场的猪屠宰重量从以前的260、70斤降到了220、30斤,减少了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
3.刺激储备肉的储存和贮藏。2022年已经进行了三轮收储,收储也已经超过10万吨,给市场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助于延缓养殖户的出栏速度。
4.贸易商拿货积极性提高,疫情影响部分地区贸易商拿货受阻,因此出现不少囤积现象。
猪价还能涨多久?
首先,我们要认清当前生猪产能过剩的现实。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母猪,过剩量高达168万头。在这种背景下,猪价暴涨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推动价格上涨的一些因素是短期的,比如贸易商囤货和储备肉的积极性。疫情逐渐稳定后,对猪价的影响就会消失,不会对猪价上涨起到推动作用。
所以,笔者认为,猪价上涨的拐点应该是在这个疫情逐渐消退的时候,但不会马上停止上涨,而是继续保持惯性上涨的窄幅震荡。按照正常情况,疫情平息后,会出现一波餐饮报复性消费,有助于猪价的进一步上涨。
专业人士:猪肉供应过剩将在6月缓解。
猪价上涨只有两个条件,要么是猪去产能后产能下降到需求侧以下,要么是消费侧发力使猪肉供不应求。去产能方面,散养户资金相对充足,去产能意愿较低。甚至一些散养户利用母猪价格低的优势,补充一些后备母猪。为了完成集团内部的生猪屠宰任务,大幅度压缩产能的养猪场并不多,大多只是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优化母猪存栏。
不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预计从3月份开始,在猪价持续低迷和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下,全国能繁母猪淘汰量将继续增加。二季度后,全国能繁母猪将逐步回归合理生产区间。考虑到6、7月份猪肉需求将继续增加,预计6月份后猪肉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有所缓解,届时生猪价格有望明显回升,这与朱增勇此前预测的8、9月份猪价将重回8元不谋而合。
最后,我们简单看一下猪价的最新变化。湖北、河南略有降价,华南、西南以上涨为主,华东、东北、西北、华北整体相对平稳。猪价上涨趋势有所回落,主要是因为囤肉、收储等短期效应明显减弱。预计短期猪价稳定,局部调整,直至疫情过后出现小幅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