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猪价格在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跌跌不休”的状态,跌幅也超乎了大多数人的预期。进入2022年,猪价走势会如何?能否重回10元/斤?我们不妨对2021年生猪市场进行复盘,或许可以“预见”未来。
自从生猪产业市场化运作以来,猪周期就一直伴随着生猪的整个发展历程,尤其是这轮的两次非瘟,对国内的生猪产业影响深远,这也是2021年猪价“跌跌不休”的根源所在。那么,在2021年,生猪市场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对2022年又会形成怎样的影响?
2021年全年生猪行情回顾
在2021年1月份,由于北方部分地区非瘟呈现散发态势并有加重趋势,导致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市场供应量迅速增加,叠加春节备货尚未开启,在供应增加和需求淡季的双重作用下,猪价正式开启全年下跌模式。
进入2-3月,非瘟扩散持续发酵,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尤为突出,为避免损失,养殖端标猪、小体重猪出栏节奏提速,市场供应进一步承压,生猪价格进一步下跌。
非瘟自身及恐慌性出栏让仔猪和母猪损失严重,同时,由于对产能恢复持怀疑态度,业界对未来猪价普遍持有乐观态度。在错误预期的影响之下,养殖端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加,市场标猪需求回暖,猪价暂时企稳。但随着压栏大猪入市及市场本身处在消费淡季,猪价跌幅加深,至5-6月份,生猪养殖全行业陷入亏损,且亏损面持续扩大,下跌一直持续到6月份,生猪产能已经完全恢复终被证实。
至6月底,生猪价格出现年内第二低点,在养殖端抗价惜售及收储消息的刺激下,生猪价格终于迎来了一波短暂的反弹,但收储更多起到的是提振信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猪价格下跌的趋势。在维持了9天左右的短暂回调后,生猪价格继续掉头向下,一直持续到10月初,生猪价格也跌至三年内最低点的10.07元/公斤。
国庆节过后至11月中上旬,猪价开始上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前期猪价超跌的修复;另一方面,由于天气转凉且猪价较低,南方地区腌腊、灌肠消费提前启动,带动肥猪需求增加,但前期市场大肥已经出清,肥猪价格带动标猪价格上涨,伴随着猪价的上涨,市场压栏惜售再起,同时产能去化节奏放缓。
进入12月份后,猪价开始震荡下行,一方面是前期压栏大猪出栏以及规模养殖场冲刺年度出栏计划,市场供应压力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消费前置,腌腊、灌肠基本收尾,需求转弱,猪价再次下行。
2021年生猪市场供应情况
尽管影响生猪价格涨跌的因素很多,但供需是影响猪价波动的决定性因素。
能繁母猪温和去产能
根据农业能村部统计的数据,从6月份开始,能繁母猪环比增幅开始下降,6-1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依次下降0.00%、0.5%、0.9%、2.3%、2.49%、1.4%。从这点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绝对数量确实是在减少,但减幅并不大。截至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296万头,比正常年份保有量的4100万头超出6个百分点,属于正常波动区间。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小幅下降,而母猪群性能却在显著提高。根据最新了解的信息,2022年1月份,二元母猪占比已经提升至80%左右,比正常年份仅低10个百分点。综合来看,能繁母猪数量的微幅下降可以通过质的提升得以弥补,所以,目前母猪产能去化依然比较温和。
生猪出栏、存栏量仍处高位
从生猪出栏量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3季度末,全国累计出栏生猪4.92亿头,已经超出非瘟前2017年的4.82亿头,预计2022年全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6.8亿头。前半年生猪出栏均重为124~138公斤,明显高于正常年份的115-119公斤。综合考虑出栏量和出栏均重,预计2021年市场猪肉供应超出正常年份的10%左右。
从生猪存栏量来看,2021年3季度末生猪存栏量为4.38亿头,较2季度出现下降,但绝对水平仍高于2017年同期水平。同时,从各体重生猪的存栏量占比来看,50~80公斤的预备猪占比明显比2017年、2018年增加,其对应的的出栏时间是2~4个月后,也就是说20221季度,生猪出栏压力仍然较大。
冻肉出库压力得到缓解
从进口猪肉来看,伴随着国内猪价持续下跌,猪肉进口量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尽管 11月份略有提升,但幅度并不是很大。综合考虑国内猪价走势,预计2022年上半年猪肉进口量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下半年随着猪价回暖,进口量或将出现小幅增加,预计和2019年持平略高。因此,2022年进口猪肉对国内猪价的压力将要比2021年减弱。
从屠宰企业年末库存来看,根据统计,全国5000家定点屠企总库存能力为450万吨左右,按照目前库存比16%计算,屠企冻品库存大约在72万吨左右;而2021年12月份港口冻品库为1.5个月,也就是30-40万吨,进入2022年1月份后,还会进一步下降。
因此,目前冻品库容已经下降至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对2022年猪价所带来的利空因素已经提前被释放。
2021/2022生猪需求分析
尽管需求缺乏具体的量化数据,但从屠企的屠宰量来看,除了2021年11月份受断档及压栏惜售影响,屠宰量出现小幅下降,下半年屠宰量整体呈现出持续回升态势,而冻品库存却没有增加,这反映出随着猪价回归正常水平,猪肉消费需求的确开始逐渐回暖,从屠企开工率来看,也能得出和屠宰量相似的结论。
另外,根据对近十年居民肉类消费情况的调查,在2014年之前,人均猪肉消费整体呈现上行态势,2014年达到了峰值,为43公斤/人/年,随后需求震荡减弱,2019年和2020年受供给量影响,人均消费量非常低,这属于非正常现象。
从猪肉价格与人均猪肉消费量来看,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反向关系。2021年人均猪肉消费量大约在30~40公斤,如果2022年猪肉价格仍然保持在相对合理区间运行,那么,人均猪肉消费可能会增加。预计2022年人均猪肉消费量将达到40公斤左右,但很难超过峰值时期的43公斤,主要是因为在19/20年高价猪肉时代,一部分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已经发生改变。
生猪养殖利润与预期成本分析
从生猪养殖利润来看,2021年4月份外购育肥开始亏损,外购育肥亏损最大的时候接近2000元/头;从6月份开始,自繁自养开始亏损,至此,全行业陷入亏损状态。7~8月份的时候,自繁自养亏损幅度有所放缓,但进入9月份之后再度加大,最大亏损值达到了600元/头。
直到10月份上中旬后猪价开始反弹,整个养猪行业开始扭亏为盈,进入11月份后,部分成本控制好的外购育肥盈利能力甚至超过自繁自养模式,主要是由于今年仔猪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从养殖成本来看,根据对近5个月15公斤仔猪价格进行推算、叠加饲料及其它成本,预计2022年1~5月份外购育肥成本大约在12.7~14.9元/公斤;而根据50公斤二元母猪价格推算,2022年自繁自养成本价格大概在13.8~15.2元/公斤。
为什么外购育肥成本会低于自繁自养?主要是因为2021年下半年猪价比较低,养殖端补栏积极性不高,仔猪出售价格低成本价格。
2022年,猪价能否重回10元/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截止2021年年底,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均超过非瘟前的水平,按照生猪养殖周期进行推算。
2022年4月份之前,生猪存栏量仍会持续增加,5-8月生猪出栏量将出现小幅下滑,同时,考虑到能繁母猪群体结构的优化,预计2022年生猪年度供应量变化将不会很大。
从仔猪数据进行推算,2022年4月之前,生猪出栏量依然保持低速增长,随后保持回落。
从冻肉情况来看,影响猪价的利空因素已在春节之前被消化,因此,对2022年上半年猪价影响已经十分有限。
从非正常因素来看,目前疫病已经进入可防可控阶段,虽然局地疫病仍时不时有零星发生,但对整体猪价走势影响有限。
从需求来看,2022年生猪价格大概率将维持在一个向低较低的区间,人均猪肉消费量有望达到40公斤左右。
综合供需形势,预计2022年1季度生猪供给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春节过后,将进入传统消费淡季,猪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较大,养殖端产能二次去化加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养殖端普遍看空春节后的行情,养殖户多采取提前出栏,到3月份生猪出栏体重或将维持正常偏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供给压力,有望抬升猪价底部。
进入5月份后,供应压力将开始逐步缓解,9月份之后,受供应压力减少和消费旺季的到来,猪价或将震荡偏强运行,预计2022年生猪价格将在6~11元/斤的区间运行,有望站上10元,但从目前来看,压力不小。
总之,2022年生猪价格究竟如何运行?还需要参考后期市场实际变化,谨防因一致性预判而出现的超预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