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a股明星公司谭芳的股价在短短三个月内从不到5元上涨到17.61元。
此后,随着石墨电极部分规格从16万元/吨降至16000元/吨,方大炭素利润和股价同步下跌。公司业绩预告还显示,2020年,公司净利润已由2018年高峰期的59.88亿元缩减至12.6亿元,连续第二年下滑。
然而,一些行业正在悄然转向。
首先,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今年3月石墨电极价格开始上涨。到3月30日,方大炭素超高功率石墨电极(500mm)出厂价格已经涨到2万元/吨,其他规格的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
第二,与产业资本、北上资本集体加仓。今年3月,产业资本和北向资本持股数量从2月底的9400万股飙升至3.08亿股。
资本、北方增资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石墨电极涨价齐头并进,是否意味着行业的拐点?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期石墨电极价格的回升主要是成本端的推动,但就其整体行业关系来看,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但由于价格已经跌至行业盈亏平衡线附近,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2025年钢铁行业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未来几年电炉钢产量将大概率增长,有望支撑石墨电极的长期需求。
现在石墨电极行业的“底”已经摸清了,下一步无非就是等待涨价的机会。
2018年是整个钢铁行业的重头戏,但最具代表性的股票是方大炭素。当年公司净利润一度达到59.88亿,几乎赶上金龙鱼和泸州老窖股份2020年的盈利规模。
当时的核心业绩驱动力是石墨电极价格的上涨,因为公司碳素产品产能的提升非常有限,2017年和2018年的销量维持在18万吨左右。
以超高功率石墨电极(500mm)为例。2016-2017年,方大炭素出厂价大部分时间在2万元/吨左右波动,但从2017年4月份开始,该产品一直在快速上涨。半年后,价格涨到16万元/吨。
虽然2017年第四季度石墨电极价格有所反复,但价格始终维持在高位。
作为行业的绝对龙头,方大炭素的盈利能力可谓是风起云涌。2016年,公司碳素产品毛利率为14.96%,2017年和2018年分别飙升至78.82%和75.71%。
接近80%的毛利显然不是周期行业的常态。
也是在2018年,“十三五”期间提前完成1.5亿吨钢铁去产能任务,石墨电极价格提前见顶,开始连续近三年下跌。
在行业最困难的时候,500mm规格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高点下降了90%。直到今年1月,上述出厂价格仍维持在16000元/吨的低位。
然而,与其他行业不同,周期性商品的成本支出是刚性的。每当价格跌破生产成本时,上游企业就会通过停产或减产来减少产能,从而促使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从过剩走向平衡。
现在石墨电极行业也处于类似阶段。
“2020年四五月份,价格跌到谷底。按照原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企业生产一吨就要亏损2000元到3000元。”傅颖石墨电极行业分析师孟景初说。
据他介绍,就2020年全年而言,大企业生产形势稳定,往往前期的亏损可以通过后期的价格来弥补。盈利能力比较好,小企业亏损比较严重。
进入2021年后,针状焦价格的反弹是大势所趋
但是,它只限于某些规格。整体来看,行业刚刚爬到盈亏平衡线的顶端,只有方大炭素这样的头部企业能够存活。
2月底,汇丰席位的股东达碳公司共有1717.6万股。
3月25日,这一持股数据激增至9911.33万股,汇丰成为目前碳持有者最多的外资席位。
事实并非如此。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和高盛同期也集体增仓。自2月份以来,持股曲线变得极其陡峭。
在此类头部外资机构的带动下,北向资本持有方大炭素的股份数量创下沪股通开通以来的历史新高。
2018年6月,石墨电极达到16万元/吨高位时,北向资本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流通股的1.23%。到今年3月中旬,北向资本持股一度超过8%。
从北上资金持仓变化来看,外资机构在今年3月集中持仓方大炭素已经是相当确定的事情。
21世纪经济报道还从业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印度、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石墨电极也在同时涨价。看到这个机会的外资机构也主动与国内相关机构沟通了解情况。
同样是在这一期间,方大炭素内部也给出了一些积极信号。
2月18日,方大炭素公告,公司董事闫奎兴、舒文波,监事张子荣,高管李晶、安民的告知函,决定提前终止实施股份减持计划。
2月22日,公司董事长董事长党锡江、董事闫奎兴、董事刘一男等人宣布增持。
2月23日,“方大系”实控人方威,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增持该公司687万股,并宣布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里,再次增持1亿元。
结果,次日收盘后,方大炭素便接到通知,方威便完成上述1亿元的增持计划,其增持目的为“对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及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外资机构,及方大炭素所给出的示范效应下,方大炭素完全消化了2020年业绩预减的利空影响。
表现在股价走势上,就是1月底至今,方大炭素画出了一个“深V”图形,股价从2月上旬6.15元的低点最高升至10.45元。
就行业外部而言,同样出现了一些产业资本“抄底”的案例。
龙蟒佰利,由国内钛白粉行业老大四川龙蟒钛业和河南上市公司佰利联合并而来,行业地位与方大炭素之于石墨电极行业一样,均具备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而在3月24日,龙蟒佰利却公告,公司子公司河南佰利新能源材料拟以现金2.92亿元,收购中州炭素旗下的中炭新材料公司。
虽然龙蟒佰利给出定位为“利用中炭新材料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进入石墨负极行业,正式进入新能源领域。”但是,很显然,等到石墨电极行业景气度回升后,中炭新材料就不是这个价了。
上述外资、行业内部和外部产业资本的“抄底”动作,实质上是对未来炭素行业的发展趋势,给出了一定指引。
毕竟,拿钱表态要比只动嘴,要来的实在许多。而背后的核心逻辑,就在于2025年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所带来的增量预期。
从2017年算起,国内石墨电极的产量是相对稳定的。
据中国炭素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19年,国内石墨电极产量分别为59.09万吨、65万吨、69万吨,同期销量为59.17万吨、58.7万吨、66.9万吨。
但是,其中有一半左右用于出口,如2018年、2019年出口总量分别达28.74万吨、39.78万吨。海外市场的需求相对稳定,只是在2020年因疫情因素企业停产增多,供给出现短缺。
反观国内市场,未来却存在着相对明确的增量预期。
而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对“有序引导短流程炼钢(电炉)”单列一项。
同时,《意见稿》还对“十四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作出了“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力争达到20%。”的要求。
而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剔除淘汰50T 以下电炉,全国新建及在产电炉大于355 台,产量1.25 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8%。
换言之,未来五年,电炉钢产量占比还有7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
在不考虑“压减粗钢”产量的影响,并按照2020年10.65亿吨的粗钢产量基数计算,相当于未来将新增7455万吨电炉钢产量。
这部分增量,未来将转化为对石墨电极的潜在需求。
同时,考虑到电炉明显低于高炉的碳排放,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推动下,发展电炉会成为钢铁业的必然选择。
落实到石墨电极行业,受访人士也普遍看好未来3到5年的市场需求。只是,短期内整个行业尚缺乏一些反转的契机。
“目前来看,整体供需关系尚未出现特别明显的改善,之前的价格上涨是原料端带动。”在孟靖淳看来,虽然上半年价格仍有望缓步上行,但是考虑大厂还有扩产计划,上行动力稍显不足。
刘慧峰也反馈称,“截至目前,还没看到下游钢企电炉大范围投产,或者扩产的迹象。”
而当上述现实照进资本市场,就是方大炭素股价的止涨,和3月下旬以来股价出现阶段性回落。
似乎,二级市场也在等待一些石墨电极涨价的契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责编:李悟,实习生陈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