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农民们又忙着春耕了。
春天,万物复苏,不仅花草树木变了,许多动物也变得活跃起来。
其中,许多动物在稻田、鱼塘和河流中变得更加常见。
像这次,有些地方又要开始耕地了。运气好的话,还能在泥地里看到泥鳅、鳗鱼等鱼类。
今天,小猫想告诉你的是藏在泥里的鳗鱼。你对长相怪异的鱼类黄鳝了解多少?
鳗鱼这种生物,真的有点奇怪。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像鱼,有点像蛇,但叫“鳗鱼”。
与大多数鱼类不同,黄鳝喜欢藏在泥里。特别是在一些肥沃深厚的淤泥中,黄鳝的数量最多。
比如以前农村有一些能挖鳝鱼的专家,就去河边、稻田里一些泥泞的地方挖鳝鱼。幸运的是,他们挖到了几斤重的大鳗鱼。
其实不要看那条细长的鳗鱼,甚至有点可爱。但它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底栖动物性食物为主,如蚯蚓、蝌蚪、小鱼小虾、蜗牛和蛤等。当然在水中,它有时会吃一些腐烂的杂物、藻类、瓜果蔬菜等。
更何况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黄鳝的养殖模式很特别。它有一种独特的“性反转”现象。
每条黄鳝刚出来的时候都是母的。当它性成熟,繁殖一次,就会全部变成雄性。
也就是说,每条鳗鱼都是先做妈妈,再做爸爸。是不是很神奇?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较大的黄鳝一般都是雄性的原因。
另外,鳗鱼虽然好吃,但是要注意,鳗鱼的血是有毒的。尤其是越大的黄鳝,其血清的毒性越强。
如果直接食用,会刺激我们的口腔和消化道粘膜,甚至损害我们的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木、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所以大部分人煮鳝鱼,都是先放血,也就是不吃它的血。
但黄鳝血清中的毒素也有不耐热的缺点。只要是煮熟的,就算是吃完了也没关系,因为加热破坏了它的毒素,它会被胃液消化掉。
中国食用鳗鱼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不仅可以食用,还有药用价值。
《本草拾遗》、《本草衍义》、《本草求原》、《本草纲目》、0103010等古代医学著作中均有记载。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鱼在烹饪前都需要去内脏,以免影响食用。
不过,黄鳝虽然爱在泥地里活动,血液也有微毒,但却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不处理内脏直接煮熟食用的鱼类。
在小猫的家乡衡阳这里,有一道名菜,——盘龙黄鳝,就是将黄鳝清洗干净,然后直接在热锅里热油,将黄鳝倒入其中,再根据口味加入花椒、酱油、盐等调料。
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做出来的黄鳝,是非常好吃的小吃。
春节的时候去市场看有人卖鳝鱼,70多块一斤。他说他自己在稻田里挖的。
但是,朋友告诉我,这些是人工养殖的野生鳗鱼。如果是真正的野生鳗鱼,根本不需要带到市场上,都是直接到家里去买。
记得小时候夏天去水田里抓鳝鱼,一晚上最多能抓十斤。那时候一斤鳗鱼六七块钱,现在涨了十倍,一条鱼都难求。
确实市面上的黄鳝基本都是养殖的,但是价格都不便宜,大部分地区的价格都在四五十元一斤。
如果是野生的,那么价格会贵一些。
只是非常可惜,现在野生的黄鳝都快要绝种了,好些地方都已经见不到了。
各位网友们,你们的家乡野生的黄鳝还多吗?喜欢吃盘龙黄鳝吗?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